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建筑工程服务商! 登录    免费注册
首页 > 资讯 > 行业新闻 > 精彩纷呈!院士专家共话建筑“碳中和”,谋划建筑未来创新路径

精彩纷呈!院士专家共话建筑“碳中和”,谋划建筑未来创新路径

2021-05-21 行业新闻

 2021年是国家“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将逐渐建立。在当前“碳中和、碳达峰”的大背景下,绿色建筑已成为推进建筑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并上升为国家战略。

  院士专家齐聚

  共绘建筑“碳中和”蓝图

  在上述背景下,以“聚焦建筑碳中和,构建绿色生产生活新体系”为主题,“2021(第十七届)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暨新技术与产品博览会”于5月18日上午在成都·中国西部国际博览城拉开帷幕!来自全国部分省、区(市)住建厅、自然资源厅、发改委等负责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工作的有关负责人和全国各地的绿色建筑领域专家学者、先进企业代表等,共计数千人参加大会。

  

  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原副主任解振华在书面致辞中表示,随着城镇化持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对建筑服务的需求也会日益增长。因此,建筑行业实现碳达峰面临挑战,建筑行业节能减排降碳、高质量发展任重道远。他指出,绿色建筑的普及推广、建筑节能的深入推进、绿色建造的探索实施,将带动上百个关联产业的技术创新和新产品的更生换代,而且能直接创造许多新的就业岗位和发展新动力,拉动相关领域的投资,带来广阔的市场空间,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解振华

  中国工程院院士、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院长王金南以“加快建立促进碳达峰碳中和政策体系”为题,王金南院士在报告中分析了全球与主要经济体温室气体排放情况。他表示,2020年建筑领域二氧化碳排放量为21.7亿吨,预计2029年达峰,峰值为28.1亿吨,其中直接排放4.7亿吨,间接排放23.4亿吨,达峰后保持2~3年平台期,推动低碳清洁取暖、发展可再生能源、强化建筑节能、控制建筑规模是建筑领域控制碳排放主要措施。

  

  王金南

  国务院参事、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理事长、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原副部长仇保兴在他的主旨报告“城市‘碳中和’与绿色建筑”中表示,城市是人为温室气体排放的主场,以城市为主体开展“碳达峰、碳中和”战略有利于因地制宜布局可再生能源和碳汇基地,同时更能有效引导城市由过去唯GDP竞争转向GDP与减碳双轨竞争模式,使城市间的低碳发展具有极高的效率和动能激励。绿色建筑在全生命周期体现了节能、节水和节材等特性,全面实施绿色建筑将为城市“碳中和”提供重要贡献。同时,他指出,将风能、太阳能光伏与建筑一体化,通过城市有机物发电、地热与地质储能,以及立体园林建筑、“鱼菜共生”等模式,可发挥综合减排作用,助力城市“碳中和”。

  

  ▲仇保兴

  中美绿色基金董事长、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城市与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原主任徐林在致辞中表示,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时间大大缩短,这对中国经济发展也意味着新的攻坚克难和发展机遇。因为“碳中和”不仅仅是能源领域的事,它与产业链等方方面面都有关系,“碳中和”将推进中国能源结构调整、引领新技术变革创新,引导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能源、节能环保、绿色技术创新等产业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徐林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司一级巡视员倪江波围绕绿色建筑,和“碳中和”和“碳达峰”的要求,在致辞中指出,从资源禀赋到气侯变化,我国实现碳综合不能一味走西方国家的传统路径,必须另辟现代化道路。这一条道路即是通过发展光电、热电、生物储能等清洁能源构建低碳社区、低碳城市;完善城乡建设绿色低碳布局,大幅降低城镇建筑能耗;加强城镇基础设施节能,推动乡村农房和设施节能,优化设施结构与方式。

  

  ▲倪江波

  受国际疫情影响,德国能源署署长Andreas Kuhlmann先生通过视频向大会致辞,他在致辞中表示:和新冠病毒一样,气候变化也是人类所共同面临的巨大威胁。疫情使我们认识到,地球上的生命是如此的脆弱,为了全人类的共同利益,我们必须开展合作。中国与欧洲正面临相似的挑战,且中欧都已明确了更高的气候目标。他指出,除了可再生能源和能效技术之外,我们还需要氢能作为灵活的能源载体,需要利用更多的自然碳汇,以及更系统性地发展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转型意味着巨大的转变,只有全社会朝着统一方向共同努力才能获得成功。

  

  世界绿色建筑协会(WGBC)原主席、新加坡建设局副局长戴礼翔表示,加速绿色建筑科技创新的关键目标是要促进循环经济,而综合目标是要实现减缓气候变化,为人类营造更美好的环境。当前循环经济的盛行已经让我们认识到了全生命周期可持续的重要性,但是仍然存在很多不足之处。随着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的技术出现,可以解决这些问题。使建筑在全寿命周期实现可持续最大化,而这个关键在于对数字化的解锁,但是数字化需要强调以人为中心,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不能为了技术而创造技术。

  

  ▲戴礼翔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绿色建筑联盟主席、江苏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长、东南大学教授缪昌文以“环境友好生态混凝土技术的发展”为题,在他的报告中指出,我国面临着建筑垃圾“数量庞大、增长快速、开销巨大、利用率低”等,年产量高达20亿吨,并且保持着10%以上的年均增长量的建筑垃圾在我国利用率不足5%,而很多发达国家的建筑垃圾资源化率已达90%。他指出,积极推进生物相容植生混凝土、预拌透水混凝土的示范与应用、加强光催化自清洁混凝土的应用基础技术研究,可帮助实现“建筑垃圾资源化”,进而解决天然资源短缺和固废排放的问题。

  

  ▲缪昌文

  围绕主题,大会设置了首日的“开幕式”和“绿色建筑综合交流会”两场全体大会,第二天还平行召开了49场专题研讨分论坛。分论坛邀请了主办单位代表、国内外知名学者专家、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领域顶尖研究院所负责人、领先企业代表等就行业发展趋势、政策标准进行深度探讨。

  会议同期还举办了“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新技术与产品博览会”,重点展览展示国内外绿色建筑、绿色新型建材、绿色地产、绿色能源、健康建筑最新技术成果及智能建筑与物联网、住宅产业化新产品和应用实例等,全面展现整个绿色建筑“产业链”,共建“政企产学研”深度融合的高质量合作交流平台。

  立体园林建筑

  碳中和新路径

  大会期间召开了以“立体园林建筑——碳中和新路径”为主题的论坛。据悉,立体园林建筑已连续两年获得住建部科技项目,全国二十几个省市地区的政府相关部门出台了针对试点项目的支持政策,已开盘或交付的项目均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益。目前,立体园林建筑的技术标准体系也在不断完善。

  

  ▲效果图

  立体园林建筑符合国家绿色生态发展战略,满足人民美好人居环境向往,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需要大力推广,促进其落地。正如住建部标定司原副司长、住建部科技项目“立体园林建筑”评审专家组组长韩爱兴在主题论坛上说的那样,在当前应对全球气候危机的大背景下,应大力发展立体园林建筑,通过大规模的空间绿化所带来巨大的碳汇效应实现建筑碳中和,同时发展建筑碳排放交易市场机制,推动城市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韩爱兴

  当前,在“碳中和、碳达峰”的大背景下,绿色建筑已成为推进建筑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并上升为国家战略。作为立体园林建筑的典型代表,未来立体生态创新建筑在引领人居环境变革,推动房地产行业实现绿色转型和高质量发展方面,有着独特作用。

  

  ▲效果图

  它是由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经过6年研发设计的一种创新建筑形态,将绿色生态理念注入城市建筑实践,通过将私家花园庭院、公共街巷、空中停车与现代电梯房相结合,形成户户有花园、隔层有公共街巷(停车)的庭院建筑形式,并由此产生良好的建筑外墙垂直绿化和平台(屋顶)立体绿化的生态效益。

  

  

  

  ▲三种形态:庭院房、街巷式庭院房、街巷载车式庭院房

  未来立体生态创新建筑不仅可以为住户提供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健康、实用、舒适的高品质住房,而且能够助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下一步,还将在“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中发挥更大价值。

  当前,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未来立体生态建筑(国际)创新中心已经成立,主要负责未来立体生态创新建筑的全过程咨询、相关产业的研发与应用、未来立体生态创新建筑示范项目打造等。

  与此同时,未来立体生态建筑(国际)创新中心中原大区也已基本落定,主要负责创新中心的各项商务工作及中原大区的一切事务。如企业现有地块或预备摘得地块可做试点,请联系未来立体生态建筑(国际)创新中心商务委员会常委、中原大区负责人。详询:15738873333。

  来源:能源世界公众号等

  - END -

  

  后台回复新闻关键词,了解更多资讯

  后台回复房企名称,了解更多详情

  未来立体生态建筑(国际)创新中心寻合作

  未来立体生态建筑(国际)创新中心隶属于清华大学全资企业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是以城市森林花园建筑(又名第四代住房)原创核心团队为基础,整合了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环境学院,以及中国工程院,中国农科院,北京林业大学等高端资源共同打造。能够提供未来立体生态创新建筑的全过程咨询,未来立体生态创新建筑相关产业的研发与应用,整合投资、开发、设计、建造、运维产业链企业共同打造未来立体生态建筑示范项目服务。

    暂无资讯信息.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欢迎合作 | 隐私策略 | 版权与著作权 | 申请链接 | 会员服务

业务咨询:13862926064 地址:江苏省南通市

Copyright © 2018-2028 中国建筑工程服务商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 苏ICP备18013829号-2